文|凝媽悟語
孩子小的時候,都會做一個溫柔的媽媽,即使孩子哭鬧、搞破壞,都能夠容忍,耐心安撫,直到孩子安靜下來。
但是等孩子上了小學,媽媽就像變了一個人,突然變得愛發脾氣。孩子寫不好字、背不過課課文、聽不懂講解、上學磨蹭拖拉、被老師投訴等等,不管是小情大事,都會引發一場親子戰爭。家里真的是雞飛狗跳時常有之,不是夸張開玩笑。
我們時常聽到遠處的居民樓里,傳來訓斥孩子的聲音,也時常看到,有媽媽因為和孩子慪氣,而出現嚴重身體不適,緊急就醫。
作為旁觀者,我們一定覺得沒必要大動干戈,指責那個媽媽怎麼就不能忍一忍。
但是,當自己也成為學生家長,才發現,自己也成了當初不理解的樣子。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后,卻又深感內疚,擔心影響孩子心理,焦慮感又平添了幾分。
我們對外訴說的時候,總是會數落孩子:孩子怎麼這麼氣人?孩子怎麼總是做不好?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?
把矛頭都指向了孩子,好像孩子是自己發脾氣的直接根源。實際上,孩子只是背鍋俠,是導火索。發脾氣,不是因為孩子,而是對自己的憤怒,真正的原因被很多人忽略了。
《有邊界感的媽媽,不用督促的孩子》中說,你積攢了太多不快樂,承擔了很多壓力,耗費了太多的耐心,你已經無力接納孩子的情緒了。記得在支持孩子前,先照顧好自己。
科學家利用腦成像的研究方法發現,睡眠剝奪后,有的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。
自己覺察一下,是不是睡眠不夠充足。每天要陪孩子寫作業、照顧孩子睡覺、早起給孩子做飯、還要工作和做家務,只能犧牲休息時間,導致睡眠不足。
研究發現,身體的病痛和抑郁、焦慮等情緒密切關聯。
別不服輸,到了一定的年齡,身體狀況開始下滑。我深有感觸,40歲后,一年不如一年,特別怕冷,先是小腿疼痛、后是膝蓋疼痛,確實導致情緒不佳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