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界的大神巴菲特曾經說過:
「如果你找不到一份能讓你在睡覺時也為你掙錢的事業,你將工作一輩子。」
其實仔細想想,大多數人何嘗不是過著這樣的生活?
每天早上起床,即使心裡一遍遍詛咒著公司,詛咒著工作,但還是不得不爬起來,抓緊時間吃飯洗漱,匆匆忙忙地去擠捷運,日復一日重復著枯燥乏味、又賺不了多少錢的工作。
多數人的痛點正是在這裡:
誰都想升職加薪、或者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,但無奈,沒本錢、沒學歷、沒人脈的「三無人員」,如何才能過上自己理想中的人生呢?
小編翻閱了大量巴菲特的著作,發現他曾經針對這種情況的年輕人,給出了三條非常實用的建議。
第一個建議:在時間有限的前提下,果斷放棄不重要的工作
也許你會聽說,做這件事賺錢,做那件事有前途,這個行業是朝陽行業,那個行業是藍海……
于是很多人就急慌慌地跳進去,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好機會。
但結果是什麼呢,往往是賠上了時間、精力,最後卻不了了之。
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有前途的工作,但並不是每個都適合你。
而我們的時間、精力都有限,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。
那麼怎麼辦呢?最好的辦法就是:果斷放棄那些不重要、且不適合你的工作。
不要覺得可惜,因為,比起盲目地「撒網」,專註一個你擅長並喜歡的領域垂直深挖,才是最有可能出成果的!
那麼要如何判斷,什麼工作是重要的,什麼工作是不重要的呢?
一個很好的方法是:你可以按照幾個維度,給這些工作打分。
比如說:你是否喜歡,是否擅長,是否合你的脾性,行業是否有前途……
最後,分數越高的,自然就是最適合你的。
第二個建議:拒絕過剩的信息,專注自身目標
每天,每時每刻,現代人都處于信息的狂轟濫炸之中。
無處不在的新聞,滴滴作響的消息提示,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商家的廣告……
有統計數據顯示:當代人平均每天要看150次手機,平均每五六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,被動地接受著海量的信息數據。
可能很多時候,你看手機的動作都是無意識的,但正是這樣的行為,讓你的思維也變得越發短視、焦慮和碎片化。
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,其實,大腦的信息處理容量是有限的,你接受了太多了無用信息,那就沒有空間去處理有用的信息。
巴菲特獲取信息的方式,就是大量的閱讀紙質書籍和跟自身專業相關的書籍。
你看,這才是專注自身目標的最佳方式。
如果你接受了過量的垃圾信息,把時間都浪費了,勢必是沒有時間去專注目標的,對嗎?
如何做到拒絕過剩信息呢?
比如說,當你正式開始工作之前, 可以把手機放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,或者把手機屏幕朝下放著,這樣就可以減少手機屏幕亮起,對你的專注造成的干擾。
第二個方法,你還可以對一些事物進行斷捨離。比如只會消耗你的親戚朋友、只有娛樂價值但沒有實用價值的app等等。
通過以上方法,盡量掃清你「思維帶寬」上的各種障礙物,為自己專注目標,創造一個最優質的環境。
第三個建議:成為終身學習者
巴菲特說:「在我年輕的時候,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和閱讀。」
而這個習慣,一直持續到了現在。
即使他已經身價高達120億美元,仍然在保持每年閱讀上百本書籍。
有句話說得好:
「你困惑的問題,其實前人也困惑過,而且給出了答案。所以,有什麼問題,從書裡找就對了。」
亞里士多德說:
「重復的行為造就了我們。因此,優秀不是一種結果,而是一種習慣。」
這話說得太對了。
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?
方法有三。
一,養成學習的習慣。如果從大學畢業之後,就不再學習任何東西,那麼遲早會把老本消耗光,很難升職加薪,我們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變化,一直學習下去。
二,隨時記錄想法和靈感。人的靈感都是稍縱即逝的,很多優秀的創意就在不經意中閃現,一定要抓住它們,說不定哪個就成為翻身的契機。
三,堅持閱讀紙質書籍。紙質書籍不僅對眼睛好,而且還會培養耐性,一舉兩得。
習慣就是我們內心投射的具象化,養成好習慣,其實就是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最後,小編想給同學們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。
「每個人,都曾經有過一段特別難熬的時光。生活的窘迫,工作的失意,愛的惶惶不可終日。挺過來,人生就會豁然開朗。挺不過來,時間也會教你如何與之握手言和。所以,你都不必害怕。」
其實想想,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?
很多事情,在當時經歷的時候,覺得非常嚴重;但放在五年、十年的角度來看,其實都不算什麼。
即使你現在身處低谷,也別忘了其實你是個很有能量的人。
當下我們要做的,就是不斷地學習、提升、紮根。
假以時日,在某個轉角,一定會與更好的自己,不期而遇,等待世間的美好與你環環相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