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過五十的70後會發現,靠打工致富的人,走了以下三條路

一一没有二二 2022/09/20 檢舉 我要評論

上世紀70年代,我們出生在農村,生活很苦。

養雞養鴨養豬是副業,種地是主業。家庭收入很少,甚至連孩子的學費都湊不齊。

為了改變命運,我們國中、高中畢業後,就加入了打工的隊伍。

我在上國中時,全班有48個同學。國中畢業那個暑假,班上有三十多個同學去了東莞打工,有兩個同學去了浙江打工,還有幾個同學讀高中。

歲月無情催人老。當我們到了「知天命」的年齡,再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,對比一下同齡的人,就會發現,靠打工致富真的很難,但總有人迎難而上。

從現實來看,打工致富的人,都走了以下三條路,有自己的特別之處。

01

第一條路:「積累」人生的厚度,從體力變腦力。

電子廠、玻璃廠、汽車廠、路燈廠......你到底要去哪一個廠打工?大部分的人認為,哪里工資高,就去哪裡。

從小,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思想:「有錢能使鬼推磨。」

窮家庭出身的人,會因為自己每個月的收入比別人多一百塊錢而開心不已。在親戚朋友聚會的時候,也會因此很有面子。

經過多年的實踐,我們發現,工種不同、工廠不同,帶來的技術含量也不同。

我的同學老張,上世紀九十年代,在鞋廠和製衣廠打工,工位是「縫紉」。

經過多年的磨礪,老張學到了縫紉技術。早些年,他回到家鄉的職業學校,培訓了一段時間,拿到了大專文憑。

再次去打工,老張以技術工程師的身份出現,收入是普通員工的幾倍。

一條生產線上,有很多工位,總有那麼幾個工位,屬于技術工位,值得我們學習;工廠裡,技術車間,培養出來的是技術人員,未來可期。

俗話說:「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。」

當一個人把打工當成「學習」的時候,頭幾年不會有高收入,但是年紀越大越能賺錢。從打工者變成工程師、管理者,都有可能。

一輩子都在打工的人,應該從「特別能吃苦」向「特別能學習」轉換。把提升自己,貫穿到打工的全過程,人生路就走得不一樣了。

02

第二條路:「擴展」人脈資源,形成互幫互助的圈子。

鐵打的工廠,流水的打工人。

很多工廠,一年四季都在招人。人員的流動,可見有多快。

每一次跳槽,都希望收入更多。甚至計劃好了,在十年後,可以在縣城買房。但是過了十年,發現自己並沒有如願以償。

跳槽會帶來「空檔期」——有段時間沒有工作和收入。跳槽後有一個試用期,成為工廠的新員工,導致收入達不到預期。

聰明的人,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廠,待久一點。通過日積月累,結交一些有理想的工友,形成朋友圈,便于以後重新找工作、創業等。

如果有朋友在某個工廠當管理員,你去應聘,一開始就會是「老手」,受到重用。就避免了「空檔期和試用期」

我的姐姐,1999年時,在東莞石碣鎮某電子廠打工,擔任拉長。

現在,電子廠分成了三個小廠,分別在湖南、河南。姐姐沒有隨著工廠一起轉移,而是自己辦了一個手工作坊,幫電子廠加工產品。她曾經的工友,變成了「供貨的關係」。

社交大師卡耐基說過:「一個人的成功,80%依靠人際關係。」

當我們五十歲的時候,出去打工,沒有年齡上的優勢了。通過朋友互相幫助,繼續在工廠裡混到退休,是一條不錯的路。

朋友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,你大概也能從其中分到一杯羹。

既然我們不是猛獸,那就學會做螻蟻,靠團隊的力量,推動自己,互相成就。

03

第三條路:「格局」不斷擴大,從幫人打工到請人打工。

劉潤老師說過一句話:「既要有微觀的操盤手能力,也要巨觀的上帝視角。」

不想做老闆的員工,不是好員工。這樣的思維,很多人都有。但是想過之後,有沒有行動呢?就另當別論了。

同齡人很富有,你不要仇富,而是要看他們走過的路,敢于跳出「一輩子打工的命運」。

《餘杭晨報》採訪過一位姓戴的70後女士。她在外打工五年,然後想盡辦法創業,選擇了在喬司街道的服裝行業。

依托網絡帶貨、現場展示等方式,賺到了更多的錢。她表示,利用打工時積累的人脈、原材料渠道等,為自己增加了底氣。

雖然70後的人讀書不多,也沒有很多的積蓄,只要敢于拼搏,總有機會翻身。人生的閱歷,本身就是一種財富,關鍵看你敢不敢用。

投資興業,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,還應該是情感、經驗、智慧、理想等方面的投入。

捫心自問,五十歲之前,你為自己做過什麼投資?如果一樣都沒有,就別談致富了,只能繼續打工。如果多次投資,總有一次機會,讓你翻身。

04

有一個運動員,前面有很多的欄桿。

隨著欄桿的增高,他越來越努力,運動的成績也更好了。

這就是跨欄定律——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。

把定律引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就會發現很勵志的意義:失去視力的人,聽覺、觸覺、嗅覺都要比一般人靈敏;失去雙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強,雙腳更靈巧;失去依靠的人,學會了獨自奔跑。

70後的你我,背井離鄉,吃過的苦,就是跨過的欄桿。

能夠致富的人,就是吃過大苦的人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