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最窮狀元,殿試時在考卷上寫8字,皇帝看后落淚:狀元就他了
2024/03/25

尤其是樂于在其所任教的高等學府內宣傳「強國強種」等體育運動。

這與駱成驤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系,畢竟到了清朝末年,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屢次敲開了清政府的國門,駱成驤雖然世代是讀書人,但是在慘痛的現實面前,他卻能夠適時改變自己的思想,并且盡其所能的影響他人。

「監陣肉搏之術,不得不講。」

正如駱成驤所言,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,講武強身同學習救國一樣十分重要,尤其是在其子駱鳳麟自德國求學歸來后,這位狀元郎更加堅定了講武強國的思想。

于是不久后,駱成驤擔任了成都當地一家武士會的會長,更是親自出資在今天成都市人民公園的位置修建了建國術館,成功地在四川境內掀起了一股習武強身之熱潮。

只不過令人遺憾的是,在1926年,駱成驤在參加四川軍閥劉成勛所舉辦的文官考試活動途中,不幸病逝,享年僅61歲。

回首駱成驤這位狀元郎的一生,從公車上書到戊戌變法,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,在這些風云際會的歷史片段中,駱成驤能夠堅持自己潔身自好的本性,并積極投入到時代的變革之中,可謂是文武兼備、育才立德。

只不過鮮有人知,駱成驤在出生后不久由于家里貧困,原生父母便將其過繼給駱姓人家,在如此苦難重重的童年下長大的駱成驤,竟能夠成為光緒二十一年的狀元郎,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可想而知。

因此對于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,后人不應僅抓住其八股文、讀死書這些糟粕不放,而應該站在歷史價值觀的角度去辯證思考,諸如駱成驤這樣的「布衣狀元」,恰恰是科舉制度存在合理性的最好證明。